首页  旧版  测试栏目6  大图切换

陈立心理科学青年论坛 | 从认知神经视角解析“不想腐”的深层机制

发布时间:2025-10-28阅读量:10

    1023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社会与管理心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杨应邀做客“陈立心理科学青年论坛”,《解析“不想腐”的深层机制: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为题作专题报告。本次讲座由中共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基础心理学教工党支部与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纪委联合主办。系主任、基础心理学教工党支部书记陈辉,系纪委委员吴明证,基础心理学教工党支部副书记、纪检委员潘亚峰出席,以及心理系各研究生、本科生党支部书记、纪检委员和教师代表等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陈辉致辞指出,构建“不想腐”的深层机制,是从思想根源上预防腐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不想腐”作为思想层面的内在约束,是实现腐败治理的关键环节。本次讲座以认知神经科学为切入点,是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旨在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揭示“不想腐”的心理与神经机制,为筑牢思想防线提供学理支撑。

报告中,胡杨教授指出,全球每年因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万亿美元,腐败治理的任务依然艰巨。尽管相关研究传统上多集中于公共管理领域,但心理学能够从个体认知与决策的微观层面提供独特视角。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正由宏观理论建构逐步转向对个体心理机制的系统解析。基于神经经济学的价值决策理论,胡杨教授及其团队构建了理解腐败行为的新框架,将个体决策划分为特征提取、价值整合与价值比较三个阶段。研究团队采用参数化实验设计,结合认知计算建模与神经影像技术,揭示了道德成本与人际关系在腐败决策中的关键调节作用。神经实验结果表明,道德成本在大脑中具有清晰的编码机制:双侧脑岛对不道德合作敏感,右侧颞顶联合区编码第三方损失,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则整合主观价值。此外,人际关系可通过削弱个体对第三方伤害的道德敏感性,从而提升受贿倾向;而具有较高内疚倾向的个体在道德决策中表现出更强的自我约束力。在廉政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方面,胡杨教授介绍,其团队已推动成立国内首个“廉政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并正筹建“中国廉政行为数据库”,未来将进一步拓展群体腐败、人工智能与道德决策等研究方向,为“不想腐”机制建设提供更系统的学理支撑。

交流环节中,师生围绕基于大模型的行贿行为文本编码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潘亚峰高度评价了该研究的创新价值,指出其通过多学科交叉与系统建模,为解析“不想腐”心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路径。吴明证总结强调,该研究开创了廉政心理研究的新范式,不仅为构建“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也展示了心理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