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成果

潘亚峰课题组在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提出人际教育神经科学框架

发布时间:2024-06-12阅读量:10

近日,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潘亚峰研究员团队研究成果“Interpersonal educational neuroscience: A scoping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在国际权威教育研究杂志《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IF = 11.7,在国际教育学综合领域的全部269种期刊中排名第2)发表。该研究系统梳理了教育神经科学领域及潘亚峰研究员实验室近年来在“社会学习和群脑协同”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据此构建了“人际教育神经科学”理论框架。

教育神经科学,作为一门整合教育学、心理学及神经科学领域的交叉学科,致力于探索大脑在认知发展、技能习得以及知识保持等方面的运作机制。传统的教育神经科学研究聚焦个体学习过程,对社会学习和教学机制方面的理解相对模糊。据此,文章提出“人际教育神经科学”框架,旨在将研究重点从单一学习者转向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以期对社会情境下的学习和教学提供更为深刻的理解。研究发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前额--顶网络中的人际大脑同步(Interpersonal Brain Synchronization)可以预测学习表现,并受教学特征的影响。教学互动中的人际大脑同步具有同时性和时滞性特征,这表明在知识和信息传递过程中,需同时关注教师的表达力和学生的理解度。师生脑同步可能反映了共享注意、理解、行为协同、情绪感染等不同过程。在分子和基因层面,脑同步可能与GABA神经递质和IV/V层神经元环路紧密相关。此外,个体间脑同步可能具有可塑性,这为将来群脑协同调控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述研究结果不仅对教学互动促进知识建构的理论发展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对教育实践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这项研究启示,高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教师是否能运用促进信息交换和知识迁移的建构策略(如教学支架)以及精细化反馈。学生若仅被动接受解释性知识,则会限制教学互动,进而影响学习结果。该研究结果还启示,教师的专业性和人格特征也会影响教学方式和策略,因此除了关注学生学习,对教师的适当培训同样对教学互动极为重要。


图 各类教育场景中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人际大脑同步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章倚萌(科研助理)和上海师范大学胡银莹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心理系潘亚峰研究员和深圳大学成晓君博士为通讯作者。此外,多伦多大学的马凡舒(实习生)和成晓君博士课题组崔海婵也对该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文链接

Zhang, Y., Hu, Y., Ma, F., Cui, H., Cheng, X., & Pan, Y. (2024). Interpersonal educational neuroscience: A scoping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10059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47938X24000022


课题组网站

http://panlab.cn

https://person.zju.edu.cn/yf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