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旧版  测试栏目6  大图切换

陈立心理科学前沿讲坛 | Paul L. Harris 教授学术报告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4-05-14阅读量:10

513日上午,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陈立心理科学前沿讲座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海纳苑3537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学术活动邀请到哈佛大学教育学院Victor S. Thomas教育教授——保罗·哈里斯(Paul L. Harris)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分享其在儿童依恋理论及社会认知发展等方面的成果,探讨关于心理理论的前沿研究。Harris教授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心理科学协会和英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国际顶级期刊《Child Development》、《Human Development》等期刊编委,他和他的团队在儿童认知、情感和依恋等领域有着卓越的研究实力。本次讲座由何洁教授主持。


在讲座中,Harris教授首先介绍了传统依恋理论中的两种不同观点。Bowlby等人认为婴幼儿在面对与照料者的分离时总是会经历“抗议-绝望-冷漠”的三个阶段。然而Robertson等人基于陌生情景测验的研究结果证明,当一个亲密照料者离开时,如果还有其他依恋对象陪伴着儿童,儿童出现消极和焦虑反应的频率会大大降低,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分离。因此,儿童对与依恋对象的永久分离,即死亡时产生的反应和理解过程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过去几年里,Harris教授重点关注儿童对于亲人离世的心理发展过程,观察儿童如何与其他亲人或朋友谈论离世的亲人,揭示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于分离与死亡的理解过程。一项跨文化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中文还是英文语境中,从24个月起,儿童就会把不在身边的照料者铭记在心,并自发地与其他照料者谈论他,用呼唤和询问在哪的方式直接表露内心的想念。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岁以后的儿童则倾向于用更具反思性的表达来提及离去的照料者。


过往的研究表明,儿童和成年人都很容易将亲人的离世理解为生物学上的终点,即终止任何继续关系的可能性。而儿童眼中的死亡同时也是一种离别,这种离别可能以变化的形式对过往的亲情进行弥合和延续,例如“谈论”本身就是一种安慰,似乎离去的亲人依旧陪伴在身边。Harris教授认为这体现了儿童早期对社会网络中成员缺席的思考能力。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引发了在场听众们的思考。通过本次讲座,听众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了解儿童的依恋理论以及儿童对待死亡的心理理论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