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8阅读量:64
11月23日,陈立心理科学前沿讲坛系列讲座有幸请到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叶铮老师作为嘉宾为同学们进行交流。
叶铮老师从事认知控制的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研究,重点探索大脑时间认知的前沿领域。叶铮老师2004年于浙江大学达可桢学院获心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于北京大学获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2010-2015年先后在吕贝克大学,剑桥大学和Donders脑、认知与行为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任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下午3点,叶铮老师在心理系537报告厅带来主题为《心理时间线: 从序列认知到逻辑推理》的讲座,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高在峰老师主持并隆重介绍,众多师生慕名而来,会议现场座无虚席。
在讲座中,叶铮老师首先通过帕金森患者对于时间线建构的困难进行引入。序列构建能力于工作记忆能力相关,相较于理解“After”开头的顺叙语句,帕金森患者对于“Before”开头的倒叙语句的理解更为困难,由此引入了心理时间线的建立有何生物学机制的问题。
随后,叶铮老师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介绍了她的系列研究。首先探究了有关前额叶-基底节环路与序列工作记忆间的关联,令帕金森患者进行数字序列回忆任务,同时通过脑深部电刺激对丘脑底核进行激活以抑制帕金森患者异常β放电,并进行fMRI扫描。结果发现刺激丘脑底核不同核团对受试者反应速度影响不同,丘脑底核的运动亚区与认知亚区对序列记忆有因果性贡献。然后对时间序列认知的前额叶-海马环路机制进行探究,发现前额叶-海马环路通过theta振荡支持时间序列信息的在线加工。
最后,叶铮老师介绍了传递性推理的神经振荡机制相关的研究,令受试者根据有关呈现的颜色大小信息对呈现的颜色进行大小比较。部分颜色对大小关系在呈现时告知,部分颜色则需要通过构建序列推理获得。结果发现虽然推理波段与顺序记忆波段并不在同一频段,却具有良好的相位锁定关系。
研究成果介绍结束,同学们也结合自己的研究与想法与叶铮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在场的青年教师们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现场的讨论氛围热烈,参与者们都表示受益匪浅。
24日中午,叶铮老师还以午餐沙龙的形式与求心班的同学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出席午餐会的还有心理系主任助理周宵老师,心理系党委副书记陈妙峰老师,竺可桢学院辅导员龚梓傲老师。午餐沙龙中,叶铮老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阐述了自己是如何坚定科研道路,坚定临床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活动中,叶铮老师也就同学们关心的问题与大家展开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