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成果

TICS Spotlight | 浙大心理系潘亚峰与温医大卢克龙应邀评述并提出群际冲突的群体神经科学视角

发布时间:2023-10-11阅读量:10

20239月,国际著名心理学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发表了题为“A Collective Neuroscience Lens on Intergroup Conflict”的特邀Spotlight短文,介绍了群际冲突中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动态行为和神经机制。在这一特邀评论中,浙大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潘亚峰研究员与温州医科大学卢克龙博士进一步评述并提出了群际冲突的群体神经科学研究视角,为探究群体动力学的神经-行为基础开拓了新思路。



对于群体行为的解释,研究者需要同时考虑多个个体的特征或心理倾向,以及群体成员之间复杂的认知交互过程。因此,同时考察群体内个体脑内神经活动和个体脑间神经交互,可能是理解群体行为的有效方法。这就强调了多脑/群体神经成像方法的必要性。当代的社会神经科学研究已从传统的单脑范式逐步转向多脑范式(1a),拓展到二人或三人交互的研究情境。事实上,有研究甚至将这种多脑范式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了较大群体的社会情境(即群体神经科学),如课堂学习、集体击鼓和群际冲突解决等场景。群体神经科学家可以通过量化脑间同步,捕捉多脑信号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1b)。研究表明,认知、情感或行为社会交流会增强互动个体之间的脑间同步水平。


1. 群际冲突的群脑协同机制研究框架


   文章指出该领域若干亟待探讨的问题并指明了未来研究方向(1c)。首先,在群际冲突中,脑同步在协调领导者与追随者行为方面到底起着因果作用,还是仅为一种表象?它对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行为交互有无直接影响?有学者提出,脑同步与社会交互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多脑成像(即超扫描)以外技术的证实,如整合多脑刺激技术。未来研究可通过多人经颅光生物调节、神经刺激或感觉刺激等方法来验证这一因果关系。其次,计算建模是否有望揭示隐藏在群体行为背后的认知状态?先前研究显示,数学模型可用于理解群体行为和决策,包括群体运动、亚群体形成和两极化等方面。计算建模还被用于预测个人对真实社会场景中社会分组的感知判断。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从实验室环境中得出的结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推广到现实世界?这推动研究者发展更具生态效度的研究范式(如田野调查)。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也将促进群际冲突的神经科学研究。


   浙大心理系潘亚峰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温州医科大学卢克龙博士为第一作者。本论文相关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2207025623370013230090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2YJC190017)、浙江大学交叉预研项目以及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WSK023YB)的资助。


  参考文献

 Lu, K & Pan, Y. (2023). A collective neuroscience lens on intergroup conflict.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Pan, Y., Novembre, G., & Olsson, A. (2022). The interpersonal neuroscience of social learning.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3), 680-695.

 Pan, Y., Wen, Y., Jin, J., & Chen, J. (2023). The interpersonal computational psychiatry of social coordination in schizophrenia. The Lancet Psychiatry.

 Zhang, H., Yang, J., Ni, J., De Dreu, C. K., & Ma, Y. (2023). Leader–follower behavioural coordination and neural synchronization during intergroup conflict. Nature Human Behaviour

  论文链接

  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hjzw4sIRvPN6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