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成果

【PNAS】英亚东老师发表文化对口罩佩戴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1阅读量:1159

在过去的一年里,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感染数破亿。然而,不同国家疫情发展大相径庭:美国、南非等国家每天依然有数以万计的人被感染,而中国、泰国、韩国等国家早已控制住了疫情。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地域差别? 


麻省理工(MITJackson Lu教授,Peter Jin和浙江大学Alex English(英亚东)教授,通过4个大型研究揭示了文化对口罩佩戴的影响,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顶级科学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美国科学院院报)。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时间、经济、政治和个体等各种因素后,集体主义文化能显著地预测一个地区的口罩佩戴率(1) 在美国,集体主义文化更强的州口罩佩戴率更高;(2) 在全球范围内,集体主义文化更强的国家口罩佩戴率也更高。



集体主义/个人主义(collectivism/individualism)的文化差异是文化心理学领域历史最久的研究课题之一。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需求、选择及价值取向优先,而集体主义文化强调集体优先。带口罩虽然对社群集体的防疫至关重要,但会给个人带来不舒适以及不方便。对于信奉个人主义文化的人来说,口罩象征着枷锁和对个人自由的侵犯(“masks are muzzles”),以至于很多个人主义文化浓厚的地区都掀起了反对口罩的游行示威。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一项调查显示,选择不带口罩的美国人中,64%都说不带口罩是我与生俱来的权利带口罩不舒服。在集体主义文化盛行的地区,戴口罩是社会责任,更是展现作为集体一份子共同抗疫的方式,而在个人主义文化盛行的地区,不戴口罩则彰显个人的选择和自由意志。


Study 1a中,研究者获取了《纽约时报》于20207月对美国50个州所有3141个县共计248,941的口罩佩戴的调查数据,并结合了Vandello & Cohen(1999)发布的美国各州的集体主义文化指数。研究发现,无论是州级层面(state-level)还是县级层面(county-level),集体主义文化对口罩佩戴率都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即使在控制了紧/松文化(tight-loose culture)、疫情严重程度、党派倾向、政府政策、教育水平、人均收入、人口密度等一系列变量后,集体主义文化对口罩佩戴率的影响依然显著(在主模型中,adjusted R2高达0.77)。值得一提的是,共和党(Republican)人口越密集的州,口罩佩戴率越低。


Study 1b中,研究者获取了YouGov20204月到20209月对美国50个州16,737的调查数据。研究再次发现,集体主义文化对口罩佩戴率有十分显著的正向影响。


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Study 1aStudy 1b说明,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美国)的内部,集体主义文化越盛行的地区口罩佩戴率也越高。换言之,口罩佩戴率高低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差异。第二,虽然Study 1aStudy 1b的数据来源于两个不同的独立机构,但结果惊人地一致,支持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如:在两个研究中,MontanaNorth Dakota两个州的口罩佩戴率都很低)。


1:美国集体主义越高的州,口罩佩戴率越高。

注:即使去掉潜在的离群值(potential outlier)夏威夷州,结果依然十分显著。


Study 2将研究范围从美国扩展到全世界。研究者从YouGov获取了29个国家和地区367,109的调查数据。如图2所示,研究发现集体主义文化更浓的国家口罩佩戴率更高。


2:全球口罩佩戴率(颜色越深代表佩戴率越高)


Study 3中,MITFacebook合作,对67个国家及地区的277,219Facebook用户用51种语言进行了调研(3)。为了保证每一个国家调研对象的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研究团队事先用算法预防了non-response biascoverage bias。这一次,研究者不仅询问了每个调研对象自己是否带口罩(personal mask usage),还调查了调研对象所在社区的口罩佩戴情况(community mask usage)。结果再次表明,无论是国家层面(country-level)还是个人层面(person-level)的分析,集体主义文化更盛行的国家口罩佩戴率更高。



3: 问卷界面


通过以上四项精彩的研究,基于庞大且有代表性的数据,研究从多重角度分析并论证了集体主义文化对口罩佩戴的显著影响,进而揭示了文化对社会危机管理的重要作用。


Lu, J.G.**, Jin, P., & English, A.S.** (2021). Collectivism Predicts Mask Usag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PNAS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23/e2021793118


简介:

Alex English,美国籍,中文名英亚东,已在华生活工作13年,师从马剑虹教授,攻读并取得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优秀博士后。自20213月起在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任职,成为了学生们口中的英老师。研究领域是跨文化心理学,在跨文化旅居者的适应机制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研究等方面发表了多篇重要成果。作为该领域学者,他对文化秉持着特有的热情,在聊天喜欢问身边人“老家是哪里”,“主要吃米饭还是面条”等有趣的问题。那是因为中国人的主食问题正是他最新跨文化研究的切入点。他与合作者最新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上的“水稻理论”与此相关。英老师能从容地行走在不同文化之间,凭借的是扎实的跨文化研究。


发表的期刊和论文:

1.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心理学一区期刊,影响因子9.41,第一作者为美国芝加哥大学Thomas Talhelm博士。文章题目:中国及全球的传统水稻社会具备更强社会规范Historically Rice-Farming Societies Have Tighter Social Norms in China and Worldwide)。

2. 《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心理学一区期刊,影响因子2.74,共同作者为英国埃塞克斯大学Nicolas Geeraert博士。文章已于202077日录用,即将发表。文章题目:跨越水稻-小麦隔阂:文化内适应的不均等性Crossing the rice-wheat border: Not all intra-cultural adaptation is equal)。

3. 《当下心理学》(Current Psychology),心理学二区期刊,影响因子2.05,共同作者为美国狄金森学院Rui Zhang博士。文章题目:应对感知歧视:一项针对在华旅居者的纵向研究Coping with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ojourners in China)。

4. 《国际学生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教育学二区期刊,影响因子1.36,共同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迟若冰博士。文章题目: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压力和适应研究

5. 《亚洲社会心理学刊》(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心理学四区期刊,影响因子1.06,共同作者为挪威大学Jonas Kunst博士、挪威卑尔根大学David Sam博士。文章题目:气候对中国流动人群社会文化与心理适应的影响:对两类竞争视角的纵向检验Climatic effects on the socio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migrants within China: A longitudinal test of two competing perspectives)。

6. Klein, R. A., Vianello, M., Hasselman, English, A. S& Nosek, B. A. (2018). Many labs 2: Investigating variation in replicability across sample and setting.Advances in Methods and Practi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4)

7.  English, A. S., & Worlton, D. S., (2017). Coping with Uprooting Stress among Chinese Internal Educational Migrants.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 ISSN: 1834-4909 (Open Access online journal

8. **Szabo, A., **English, A. S,, Zeng Z. Jose, P, Ward, C. Ma, J. H (2017). Is the utility of secondary coping a function of ethnicity or the context of recep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across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9. Ko, C., Ma, J., Kang, M.,English, A. S., & Haney, M. H. (2016). How ethical leadership cultivates healthy guanxi to enhance OCB in China.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0. English, A. S.,Allison, J., & Ma, J. H. (2016). Understanding Western Students: Motivations and Benefits for Studying in China.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udies, 4(8),44-55. doi: 10.11114/jets.v4i8.1499

11. English, A. S.,Zeng, Z. J., & Ma, J. H. (2015). The stress of studying in China: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ping interaction effects. SpringerPlus, 4(1), 1-14.10.1186/s40064-015-1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