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25-26秋冬学期浙江大学《心理学与精神病理学:人工智能在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国际化课程选课通知

发布时间:2025-09-28阅读量:12

课程名称:《心理学与精神病理学:人工智能在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中方老师:胡玉正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海外教师:Robin Murphy   牛津大学

课程性质:国际化课程,不算第四课堂学分

课程代码:PSY3028M    学分3  场地:线下上课,紫金港教室待定

课程号:(2025-2026-1)-PSY3028M-0018083-1,不对外选课,后台统一导入

预修要求:本课程强调科学方法论以及技术和理论的理解。不要求具备心理学背景。

最后大作业提交时间:2026年 1月9日前

具体上课时间见下表,时间有冲突的同学,请不要选课。

备注:由于时差原因,外教在线课程部分的上课时间微调。

报名时间:2025年105日前

联系人:郭涵 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教学科(本科)88273390

报名二维码:

课程介绍

一、课程背景

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AI)的交叉融合已成为探索人类大脑功能与精神健康领域的核心趋势。一方面,随着脑成像技术(如 fMRI、EEG)与行为实验方法的不断革新,人类对学习记忆、决策判断等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有了更精细的观测基础,但海量脑数据的解析与复杂认知模型的构建仍面临技术瓶颈;另一方面,以神经网络、强化学习为代表的 AI 技术,凭借其强大的非线性拟合与数据挖掘能力,为破解 “大脑黑箱” 提供了全新工具 —— 既能模拟人类联想学习中的预测误差计算过程,也能为抑郁症、恐惧障碍等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提供量化建模思路。

 

 

二、课程介绍

本课程系统介绍神经网络模型在人类学习、决策及精神疾研究中的应用,融合认知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前沿方法。课程涵盖联想学习、预测误差计算,决策神经机制等基础理论,深入探讨抑郁症、恐惧障碍、精神病等临床问题的计建模方法。通过神经网络、强化学习等AI技术,分析脑成与行为数据,揭示认知与情绪障碍的神经机制。

课程注重理论建模与临床应用的结合,同时探讨神经预测的的伦理边界。适合心理学、神经科学及AI相关领域学生,无需编程基础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训练。

 

三、教师介绍

 

中方教师:

胡玉正长聘副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物质成瘾和行为成瘾的心理神经机制,研究手段包括磁共振、脑电、近红外、经颅磁/电刺激等,研究课题涉及心理学、脑科学、医学等、物理学等学科交叉。相关研究成果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JAMA Psychiatry、Brain等知名国际期刊上发表。

 

 

海外教师:

Robin Murphy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终身教授,也是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招生办成员。除了获得终身教职外,Robin Murphy教授还是牛津大学计算精神病理实验室(The Computational Psychopathology Research Group)的负责人,该实验室获得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和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BBSRC)等国家级机构的资金支持。以了解大脑和心理过程如何产生行为为目标,研究人类和动物模型中的联想学习过程,致力于研究健康人群和弱势群体的注意力、学习和行为,以便更好地了解风险和病因,并为预防和干预提供信息。

Robin Murphy教授担任《实验心理学期刊:动物学习与认知》顾问编辑,自身也发表过多篇心理学论文,如《心理病态中无受损的整合研究:来自错觉结合范式实验的证据》,《对称性“超级学习”:使用双向概率结果来增强学习效果》。

 

四、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本课程面向心理、神经科学及 AI 领域学生,融合认知神经科学与 AI 方法,讲解神经网络模型在人类学习、决策及精神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含基础理论、临床建模与数据分析,兼顾伦理探讨,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训练。通过本课程,学生能够:

1.掌握神经网络模型在人类学习、决策及精神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融合认知神经科学与 AI 前沿方法;

2.理解联想学习、预测误差计算等基础理论,及抑郁症、精神病等临床问题的计算建模;

3.具备用神经网络、强化学习分析脑成像与行为数据,揭示认知情绪障碍神经机制的能力;

4.为心理、神经科学及 AI 领域学生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训练;

5.探讨神经预测的伦理边界,兼顾理论建模与临床应用的结合。

 

(二)育人目标

1. 知识建构: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神经科学与 AI 交叉领域的系统知识体系,掌握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误差计算等核心理论,及精神疾病相关神经机制。

2.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神经网络、强化学习等技术分析脑成像与行为数据,解决临床问题建模的初步实践能力,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

3. 跨学科思维:引导学生融合认知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前沿方法,形成分析人类学习、决策及精神疾病研究问题的跨学科整合思维。

4. 伦理素养:提升学生对神经预测伦理边界的研判能力,树立科学研究中的伦理意识,兼顾理论探索与临床应用的社会责任。

 

(三)可测量结果

通过平时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核等环节,测量上述目标达成情况。

 

五、课程大纲

1.神经网络与联想学习

2.预测误差与神经计算学习

3.决策行为与认知控制

4.神经网络组织的个体差异

5.抑郁症与神经环路功能异常

6.恐惧条件反射与神经网络可塑性

7.安慰剂、反安慰剂与进食障碍

8.注意网络与精神病

9.精神病态与社会认知网络

10.犯罪行为与神经计算建模

 

六、课程要求

(一)授课方式与要求

授课方式:全英文授课。

 

(二)考试评分与建议

考勤10%、平时作业20%、期中测试30%、期末作业40%

    期中考试以在线客观题为主(届时在Neoschool教学平台上进行)、期末布置大作业(是research proposal,在线提交论文)

 

七、参考教材及相关资料

    1.理论学习:Haselgrove, M. (2016). Learning: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实操软件:将涉及到software Gorilla,学生可以自行编写程序。 Python 插件“Psychopy”(www.psychopy.org)将用于开发研究项目,具备编程技能的同学将被鼓励根据自身需求或“戈里拉”(http://gorilla.sc)在线实验演示软件对该程序进行修改。

    3.拓展阅读及课程讲义资料

 

八、预备知识

本课程强调科学方法论以及技术和理论的理解。不要求具备心理学背景或编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