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3-31阅读量:3562
3月21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李量教授为我系师生带来了以“原始听觉记忆、相关性神经计算、特征捕捉、知觉整合以及主观空间分离:一条在嘈杂和混响环境中的听觉加工链”为题的讲座。 李量教授围绕听觉加工过程中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及其应对机制展开介绍,阐述了在嘈杂和混响环境中的听觉加工过程。他首先指出,人们生活在充满着嘈杂回音和多种无关声音信号的环境中,因此人类的听觉加工系统应有能力在复杂场景中识别声音信息。人可以利用声学特征、视觉线索(如唇语)或空间线索从嘈杂环境中提取相关声音信息,这说明人的听觉系统有很强的去掩蔽能力。此外,听觉存在优先效应,即当左右两个音源播放完全相同的声音,但其中一个音源稍微落后几十毫秒,此时人只能听到优先播放的声音,这可能暗示了人的听觉系统处理回音的方式。随后,李量教授介绍了他从事的研究工作,即在嘈杂和混响环境中,人们对于相关度很高的音源信息的加工方式。他指出,人的听觉系统对输入信息有着原始听觉记忆,并可对短时间先后输入信号进行相关性计算,高度相关的信号将被处理为同一个而非两个声音信号。脑成像的研究则显示,这种听觉加工与空间注意高度相关。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李量教授讲述了他的听觉加工模型,即听觉加工包含原始听觉记忆、相关性神经计算、特征捕捉、知觉整合以及主观空间分离。 报告的过程中,在场师生与李量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场气氛十分活跃。讲座结束后,李量教授还与部分师生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会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