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01阅读量:10141
![]() 时逢端阳,艾叶飘香。由浙江大学理学部、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联合主办的“求是理学论坛·陈立心理科学前沿讲坛——社会认知高峰论坛”于本月20日在西溪校区田家炳书院隆重举行。中山大学周欣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郭秀艳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翁旭初教授、北京大学谢晓非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薛贵教授等学术大咖济济一堂,上演了一出精彩的“群英会”。
![]() 离开场还有半小时,来自省内各高校以及我校各院系的听众们已将现场挤得水泄不通,会场几度加座。仍有不少听众或席地而坐,或倚门而立,不舍错过这场学术峰会。
![]() 上午8点半,浙江大学理学部主任麻生明院士致欢迎词。他指出此次论坛既为力促各研究领域学术思想的交叉碰撞,更希望以此为契机,广招各领域优秀人才。浙江大学理学部常务副主任李浩然教授、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系主任沈模卫教授、系副主任马剑虹教授等出席了本次论坛。
![]() 率先出场的周欣悦教授以《控制感剥夺下的思维模式变化》为题开讲。她以美国心理学Nisbett的思维划分理论为切入点,提出能否通过改变所处情景体验来改变思维方式的疑问。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个体的控制感会影响其思维方式。随后,郭秀艳教授围绕着自我和记忆、意识、文化、情绪,阐述了《自我加工的系列研究》。研究发现自我加工是无意识的、自动的;激活自我相关的概念可以提高记忆项目的绩效;情绪加工脑区受损的病人在决策时更不会出现风险规避。上半场最后一位出场的翁旭初教授带来了《神经科学视角下的东西方文化——以文字加工和爱情体验为例》的报告,主要从神经视角介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实验借助脑成像,发现在爱情体验和文字加工方面东西方文化并没有神经机制的差异。
![]() 下午2点,下半场论坛继续。谢晓非教授通过《“求全”与“知足”:最优化与满意型决策者的差异》的报告,重点阐述了“危机情境中个体与群体的身心互动效能模型”、“社会比较中的决策过程”和“决策过程中的自己—他人决策差异”等三个课题,表现出对风险认知和风险沟通、判断与决策过程、利他行为等问题的浓厚兴趣。薛贵教授第二位登场,在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adaptive and maladaptive decision的报告中,他结合脑功能成像及脑损伤研究,分别介绍了在决策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脑区:帮助我们在决策中进行理性分析的DLPFC(背外侧前额叶)和帮助我们抑制风险决策的MPFC(内侧前额叶)。但在错误模型下,DLPFC也同样会参加整个错误的决策过程,同时MPFC会强化这样的错误决策。因此,需要结合信念和大脑活动来考查人类的决策行为。压轴登场的沈模卫教授,在其《基于社会信息的知觉组织》的研究中,选取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关系类型——合作和竞争,以手势和追逐场景作为社会关系信息的载体,从行为和脑电上以知觉分组所产生的注意效应为指标就社会信息在知觉分组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视觉系统能有效地利用社会关系信息进行知觉分组。
![]() 六位教授的演讲深入浅出,激发了现场听众的头脑风暴。在每一轮演讲后的互动提问环节,现场的听众踊跃举手,就演讲内容积极对教授们频频发起提问,会场气氛空前火爆。
![]() 本次“求是理学论坛·陈立心理科学前沿讲坛——社会认知高峰论坛”堪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国内知名的心理学者们通过演讲各自的学术成果,在论坛上碰撞出许多令人惊喜的思想火花,在学科发展、科学研究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学者们在相关前沿性、基础性、前瞻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间内各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与自主创新。在场的观众们更是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