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蒋毅教授与深圳大学心理学院院长陈琦教授应邀莅临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做客陈立心理科学前沿讲坛,在537报告厅分别为全系师生献上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上百名师生慕名而来积极参与,现场座无虚席。
蒋毅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生物社会信息的认知神经机制》。他围绕生物运动这一刺激材料,从生物属性、社会注意和社会认知三个角度,介绍了一系列系统研究,深入探讨了生物社会信息的加工机制。在生物属性部分,蒋老师的研究关注遗传与后天经验对人类生物运动加工的影响。通过同卵和异卵双生子的实验设计,研究发现局部运动感知主要受遗传决定,而整体构型的加工则更依赖于后天环境影响。此外,通过研究太空环境和水生动物,探讨了重力感知等视觉经验对整体构型加工的影响。随后,蒋老师借助生物运动诱发的注意线索,与社会性注视线索和非社会性箭头线索进行对比,通过多项实验任务,如视觉适应和学习效应,揭示了社会性注意在认知加工中的独特性。最后,蒋老师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对比了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处理社会交互信息时的差异,如时间知觉和瞳孔变化,揭示了社会认知障碍的特征。
陈琦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人类认知的计算建模研究: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计算建模在理解人类认知中的重要性与应用。首先,陈老师分析了传统行为和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强调了计算建模方法的独特优势。接着,他结合具体研究示例,介绍了认知建模的发展现状,包括强化学习模型、神经网络模型、贝叶斯框架,以及自由能理论和量子理论等统一模型架构。通过一系列研究示例,陈老师详细阐述了这些模型在理解人类决策、学习、推理和认知控制中的应用。随后,陈教授介绍了由计算建模技术催生的计算精神病学,强调其结合多层次和多类型计算以及多种数据类型的努力,以提高对精神疾病的理解、预测和治疗。最后,陈老师总结了计算建模研究的发展趋势,指出构建有效联系不同模型的统一理论模型是人类认知计算建模的重要目标。
两位教授的精彩报告激发了在场师生对相关主题的浓厚兴趣,师生们就“社会性信息的特异性加工机制”、“人工智能发展对传统心理学的启发”、“心理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对于计算建模的不同逻辑”、“计算建模对于理解认知机制的帮助”等问题与两位教授进行了问答交流和热烈讨论。两位教授耐心地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提供了深入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