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23阅读量:10
2024年5月10日14时,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第三届博士生创新论坛之社会与发展心理学方向分论坛在紫金港校区海纳苑3幢537报告厅顺利举行。活动由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社会与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党支部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党支部共同承办。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党委副书记陈妙峰、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教授何洁,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潘亚峰、方霞作为嘉宾出席。
党委副书记陈妙峰老师致辞
陈妙峰老师为本次分论坛致辞。陈书记指出,博创论坛的设立旨在推动党建与科研的互融互促,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先锋作用,促进研究生科研交流碰撞,构建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大家不仅要关注领域的前沿问题,更应当牢记心理学人的使命,深思心理学在构建健康中国、迎接新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有坐得住冷板凳的耐心,更要以自由、灵活、发散的心态积极交流推动学术进步。
学术成果报告
会议期间,7位报告人依次进行成果展示。潘之禾同学探究了文化和语言在情绪韵律交流中的共同作用,揭示了历史人口迁徙模式和语言声调对跨文化情绪理解的重要预测作用。陈玥同学基于主客体互倚模型(APIM)探究了在团体辅导中团体氛围对疗效因子的影响。祁雲锦同学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儿童对慷慨捐赠行为的评价,不仅基于行为本身,还基于其社会后果;当慷慨行为可能损害他人声誉时,评价会更消极。滕彬钰同学结合脑磁共振成像技术和精神追踪范式,探究了心跳感知与时间感知在脑中的差异,揭示了前背侧脑岛在内感受中的重要作用。范卓仪同学针对跨期决策问题,在已有的时间折扣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等待效价这一参数,新模型具有良好的心理机制解释能力,并且更适用于未来进一步的模型分析与实际应用。周暖暖同学通过检验中国社会中密集教养、工作压力与工作-家庭冲突间的动态关系,位在职父母应对工作和密集教养的竞争所带来的挑战提供了有效帮助。罗希彤同学揭示了建议行为中存在的趋同偏差:建议者倾向于提供与决策者观点相一致的建议,并探究了其潜在的社会学习机制。
嘉宾点评与颁奖
何洁、潘亚峰和方霞三位老师针对各位同学的报告分别进行了点评,在充分肯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实验设计、分析方法、混淆因素的控制等多个角度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通过评审,本次分论坛报告的一等奖获得者是罗希彤同学,二等奖获得者是潘之禾和祁雲锦同学,三等奖获得者是周暖暖、陈玥、滕彬钰和范卓仪同学。
学生感想
葛猷勋:作为一名心理学子,我经常思考如何能开展高水平、高质量的心理学研究,能让研究成果真正普惠大众。本次参与分论坛,倾听了7名优秀研究生的学术报告,感触颇深。两个党支部联合主办的分论坛中,汇报内容相比往届更多元化、更具深度、更高质量,让我更加相信浙大心理学子能够勇担学科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使命,并终有一天能在国际中发出铿锵之声。
祁雲锦:这次的分论坛为我提供了一次学习互鉴、反思提升的宝贵机会。参与口头报告不仅使我收获了许多高质量的建议,也促使我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为今后争做更好、更完善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周暖暖:博创论坛是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论坛交流把一些我从未思考过的问题带到了我的面前,也让我对科研交流的重要性产生了切身的感受,我相信自己的研究经过展示和分享会越来越成熟。老师们为我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也让我对后续研究产生了新的更为清晰的思考。
本次分论坛以“健康中国,向心而行”为主题,响应了党的二十大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战略部署。期待通过本次论坛,不仅能增进硕博间的学术交流与互助,更能推动党建工作与社会临床、发展教育心理学方向的学术科研深度融合。
文 | 杨灿
图 | 范卓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