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23阅读量:10
2024年4月27日下午,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第三届博士生创新论坛之认知与工程心理学方向分论坛在紫金港校区海纳苑3幢537报告厅顺利举行。
本次分论坛包括学术成果报告和师生圆桌分享会两个环节,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党委副书记陈妙峰、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教授高在峰,心理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晓卿,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博士后付英涛等嘉宾出席。
党委副书记陈妙峰老师为本次分论坛致辞。陈书记指出,博创论坛对于心理系科研氛围的营造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总论坛和分论坛相结合,能够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为大家提供交流学术观点、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和平台,也能激发心理系学子的科研热情。同时分论坛的举办也是党建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心理系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希望同学们抓住机会,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承担科技振兴使命。
第一位报告人滕彬钰指出身体内部的感受(内感受)对维持个体的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内感受能力与大脑功能的关系目前仍不清楚明确。他在个体对自身心跳进行感知时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其大脑活动,界定了前背侧脑岛在内感受中的重要作用,可为治疗内感受缺失的疾病提供脑科学的基础。
第二位报告者郑添惺的研究从多模态角度探究了熟悉性感知的神经机制,发现在熟悉性感知过程中,大脑既有特定的模态特异区域,也有独立于感官通道的跨模态区域。
第三位报告人李修梅使用心跳计数任务的fMRI实验来考察网络游戏成瘾与内感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的神经基础,并进行多模态联合分析来阐明脑岛的激活水平,应用全脑激活分析验证了在心跳计数任务当中主要是脑岛部位激活的理论,并发现网络游戏成瘾组与对照组之间在脑岛上的激活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可能说明了内感受能力并不能作为区分网络游戏成瘾患者的条件之一,预计未来可能会应用脑网络分析等方法来验证结论。
第四位报告人段晓婷利用眼动追踪任务,基于眼动指标探讨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动眼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眼动指标对不同组别之间有较好的区分准确率。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能对被试的动眼功能产生影响,并提示眼动追踪可能是一项探查短期和长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动眼功能影响的有效工具。
第五位报告人徐恩杰通过主观报告和视觉搜索实验发现,当智能体偏离目标导向运动的偏差可归咎于物理线条施加的约束时,感知到的生物性会得到提高。此外,他比较了接近真实物理的牛顿物理模型和来自认知语言学的图式力动力学模型在感知生物性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后者产生的生物性感知更高。这说明在生物性感知中,直觉物理学可以更好地用来自语言学的力动力学加以建模,因此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视觉和语言存在共同的概念结构。
第六位报告者陈海亮的研究开发了短视频沉迷量表,用于刻画短视频使用的行为特征,以及由短视频沉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结合短视频的媒介特点及使用体验,提出新的量表维度,如时间扭曲、情绪回避、活动干扰等。经过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等统计处理,考虑文化差异、社会背景等影响因素后,形成正式的测量工具。
第七位报告者蒋泽斌通过视觉搜索实验探索了心理疲劳对注意控制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控制变化的疲劳检测算法。研究使用眼动追踪和机器学习方法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算法能够提高疲劳检测的性能,为疲劳检测提供了一种新颖有效的解决方案。
每位报告者汇报结束后,嘉宾们均进行了点评,并从研究范式、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对同学们的研究作出指导。与会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现场互动积极,气氛热烈。接着,老师们公布了本次论坛的获奖名单,并为获奖者颁发奖状和礼品。
获得最佳报告奖的同学是:
蒋泽斌、郑添惺
获得优胜报告奖的同学是:
滕彬钰、李修梅、段晓婷、徐恩杰、陈海亮
为搭建心理系老师与学生之间深入交流的平台,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业、科研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本次分论坛特别设置了师生圆桌分享会环节。嘉宾们围绕着主办方事先收集并筛选的关键问题进行了交流,针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应对方式”、“平衡科研工作和生活的时间管理策略”以及“优秀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等话题分享了心得体会,老师们金句不断,讲述的道理发自肺腑,在座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伴随着与会嘉宾和同学们热烈掌声,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第三届博士生创新论坛之认知与工程心理学方向分论坛圆满结束。希望同学们在新发展阶段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探索前沿领域,凝练关键问题,争做拔尖人才,勇攀创新高峰!
文图: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工程心理学研究生第一、第二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