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陈立心理科学前沿讲坛:合作活动对儿童社会认知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4-20阅读量:158



414日下午,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陈立心理科学前沿讲座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海纳苑3537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学术活动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员朱莉琪分享科研成果、交流研究经验。讲座吸引了浙大、杭师大、浙工大、浙理工等青年学者来到现场,心理系多名教师以及百余名学生参加,现场座无虚席。讲座由系主任何贵兵主持。



朱莉琪研究员围绕“合作活动对儿童社会认知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这一话题,通过两个研究,向我们展示了近两年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研究一考察了音乐韵律活动协调的亲社会效应。朱莉琪研究员从音乐的起源——劳动号子讲起,生动地阐明了韵律活动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机制——共享意图。而研究一主要关注三个问题:协调水平是否促进韵律活动中的亲社会行为协调产生的亲社会效应是否可以泛化到无关的第三方在亲社会方面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结果发现,高协调组儿童在积木任务中更愿意帮助对方,且在随后的独裁者游戏中更愿意与陌生儿童分享。在积木组装任务中,男孩不太可能通过分享来帮助他们的伙伴,但在独裁者博弈中对陌生人更慷慨。通过研究一,朱莉琪研究员团队说明了在过程中密切协调的韵律活动可以提升儿童亲社会行为,且这种亲社会效应能够泛化到互动双方间的范围之外,即扩展到匿名的陌生人身上此外,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可能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有关。

研究二考察了音乐协调对儿童观点采择的影响。众所周知,儿童在以他人的视角看待事物方面有困难,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他们的抑制控制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幸运的是,可以通过共同行动,如韵律活动,来培养儿童观点采择的能力朱莉琪研究员团队研究采用参照性沟通任务,结合眼动技术,发现了音乐合作活动中反相同步和异步的协调形式比同步的协调形式更有助于儿童的观点采择。这一研究结果挑战了传统认知中“相似即更好(similar is better)”的观点,表明保持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可能有利于涉及需要表征个体差异的社交互动。


讲座现场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氛围,朱莉琪研究员生动幽默的讲解激发了台下听众们强烈的科研兴趣,大家踊跃提问并与老师热切互动。来自浙大、杭师大的青年教师,以及浙大心理系的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分别就情绪跨文化研究、音乐诱发的情绪反应、“共享意图”与“共同意图”的概念等问题与朱莉琪研究员进行了提问和交流。结束之际,朱莉琪研究员表达了与浙大心理系的老师和同学们加强交流合作的愿望和期盼,本次讲座在掌声和欢笑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