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生天地  新闻动态

党建科研互融互促,学术交流异彩纷呈——记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第一届博士生创新论坛之秋学季社会与临床心理学方向分论坛

发布时间:2022-10-18阅读量:569


  202210159时,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第一届博士生创新论坛之秋学季社会与临床心理学方向分论坛在紫金港校区海纳苑3537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心理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妙峰老师,心理系教授陈树林老师,百人计划研究员方霞老师和吕韵老师作为嘉宾出席,社会与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党支部成员及其他本研学生数十人共同参加。


  开幕式上,系党委副书记陈妙峰老师为本次论坛致辞,介绍了本次论坛举办的初衷和意义,鼓励同学们在本次论坛中汲取营养智慧、夯实学术根基、做好前沿研究,并希望研究生同学能够以学术论坛为助力方式,从优秀成长为卓越。


  社会与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王宣懿同学代表支部介绍了论坛筹办过程,表达了对本次学术论坛的期望和祝愿。她希望通过论坛交流能够切实促进实验室间的相互交流,激发更多科研灵感;希望能够为研究生创造平台,提升展示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希望广大党员同学能够将“四个意识”融入日常学习科研,从国家、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科研。


  论坛期间,8位报告人依次进行学术报告。魏艳萍同学从生理的角度,采用心率变异性指标来表征个体的正念训练状态。贺祉秋同学从症状学维度以及脑功能连接视角,为我们报告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纹状体脑功能连接模式及脑网络分类研究。刘慧颖同学从认知加工角度开展了两项研究,探究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社会交互信息的异常加工。李伊凡同学从发展视角,探究了父母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养行为和气质的作用。马荣同学采用问卷测量的方法,探索了正念、共情、问题应对、情绪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创伤后成长水平间的关系。罗希彤同学采用计算建模方法,探究了个体在不同任务处境中差异化的建议采纳偏好模式。陈迪同学基于调节性焦点理论和人—环境匹配理论,探究了帮助者提供的帮助方式与求助者调节性焦点的匹配与否是否影响了求助者对帮助行为的评价。王宣懿同学基于超短期 HRV数据进行挖掘和探索,考察其用于离散情绪识别与分类的可行性。


  精彩的报告环节结束后,陈树林、方霞和吕韵三位老师一一点评,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老师们认为本次活动是党建与科研融合的有益探索,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思维碰撞,也有助于厘清同学们的研究问题与方向,鼓励更多同学加入到论坛学术分享中来。


  最后,通过评审,本次论坛报告的一等奖获得者是王宣懿同学,二等奖获得者是刘慧颖、罗希彤和魏艳萍同学,三等奖获得者为贺祉秋、李伊凡、陈迪和马荣同学。三位点评老师为获奖者颁奖。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第一届博士生创新论坛之秋学季社会与临床心理学方向分论坛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在本次论坛中,同学们积极地进行现场互动和提问,充分体现了党建引领、学术互助的重要理念,促进了我系社会与临床方向硕博同学的学术交流互助,极大开拓了科研创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