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心理学(求是科学班)21-22春夏学期拔尖计划科研讲座系列活动 ——陈娟老师交流会及讲座

发布时间:2022-06-14阅读量:523

   610日下午,我们迎来了本学期第四期拔尖计划科研系列讲座。本次讲座我们有幸请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陈娟教授为大家带来主题为“人类视觉系统的腹侧通路和背侧通路”的报告。讲座以腾讯会议的形式进行,我系王英英老师主持了讲座,百余名校内外师生积极参与。

陈娟教授分别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和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获得本科和博士学位,之后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入选国家重要海外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陈娟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发表过多篇包括Current Biolog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Cerebral Cortex, Psychological Science等国际刊物在内的SCI/SSCI论文。她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感知的神经机制、动作完成过程中的多感知通道信息整合等,研究手段包括:心理物理学,运动追踪,眼动,EEGfMRIMEG,病人研究等。

讲座中,陈娟老师从理论、实验生态性和理论应用三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视觉的双通道理论。陈老师从课本上的双通路理论引入,通过对比新理论和旧理论的差异,提出了视觉双通道理论更优的解释。传统的视觉研究主要关注视觉的知觉判断功能,新的理论提出视觉的另一重要功能:引导运动。陈老师使用了病人研究的具体例子帮助大家理解视觉对运动的引导功能。比如,盲人D.FLO(腹侧物体识别的重要脑区)受损严重,无法看见事物,但背侧通路没有受损,视觉引导动作的功能是保留的。因此D.F虽然看不见,却可以正常完成走路、传递物品等运动,甚至可以在看不见的情况下根据物体调整抓取手势。

具体来说,传统的双通道理论认为人类有两条视觉通路:一为腹侧通路,回答“what”,承担知觉功能;二为背侧通路,回答“where”,表征空间信息。而新理论认为背侧通路的主要功能是引导运动,表征空间信息只是为引导运动服务的子功能。在新理论中,承担知觉功能的腹侧通路是以外部场景为中心的,具有相对度量,表征过程长、速度慢,而承担引导运动功能的背侧通路是以人体效应器为中心的,具有绝对度量,表征速度快、可以实时调整。最新的研究表明,腹侧和背侧通路还可以再被细分为腹侧-腹侧、腹侧-背侧、背侧-背侧、背侧-腹侧通路。

 

接着,陈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一项行为研究。这项研究基于拥挤效应,通过真实场景,探究了抓取和知觉的空间分辨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外周视野,抓取的空间分辨率高于知觉;在中央视野,抓取和知觉的空间分辨率差不多。也就是说,腹侧通路存在对中央视野的过度关注和对外周视野的忽略,而背侧通路对整个视野的表征是比较均匀的。

 


  之后,陈老师强调了模拟抓取物体(使用2维刺激)和抓取实物(3维实体)在实验结果上存在差异,从而引出了“如何让研究更具有生态性、更接近现实生活的问题”,发人深省。理论应用方面,陈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双通道理论对于工程(机器人抓手、脑机接口)和儿童发展、康复训练等领域的重要意义。

讲座后陈娟老师与老师同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不少老师和同学们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思考和疑问相信大家都收获颇丰。

(撰稿: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