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活动】学会沟通之倾听训练营——心理系开展“求是导师学校”第一期课程

发布时间:2019-11-07阅读量:398


116日,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求是导师学校”第一期课程在西溪校区西五教学楼109教室举行。来自研究生院及多个院系的老师们齐聚一堂,围绕“学会沟通——倾听训练营”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学习。心理系系主任何贵兵出席并致辞。

课程开始前,何贵兵主任首先代表心理系欢迎前来参加本期课程的学员们,并感谢研究生院对本次活动给予的大力支持。他提到,如今导学关系越来越受到学校师生的关注与重视。心理学在人际关系方面具有学科方面的天然优势,必然能在理论与实践上给予导师们(尤其是新进年轻导师们)有益的启发。这也是心理系开设本期“求是导师学校”课程的初衷与目的。

本期课程主讲人陈树林教授有着丰富的临床心理咨询与教学经验。在讲授过程中,陈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体会与感悟现身说法,引发大家对于“沟通与倾听”的思考;同时他又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一些具体有效的实践做法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娓娓道来又不失专业严谨。


全身心倾听三原则

陈老师通过某女来访者全程哭诉的案例指出,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很容易陷入不自觉的压迫式沟通,而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无效而且常常是令人崩溃的。具体在教学指导情境中,这类情况同样可能在导师与学生之间不经意发生(通常缘自导师相对于学生的权威),进而出现双方因交流不畅导致误解、疏离等种种问题乃至矛盾。为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学会全身心倾听十分必要。由此,陈老师进一步通过案例分析,依次提出了倾听的三个重要原则:以来访者(学生)为中心,尊重其诉求并给予充分的表达机会;诱发式倾听,通过不断问询逐步深入了解对方的诉求;不加评判,心平气和地接纳对方提出的想法与观点。


来自积极心理学、冥想与正念的启发

从各位老师们的带教经历与体会出发,陈老师分析了当下青少年学生们普通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如因历练不足而极易受挫、因消极完美主义而倾向于拖延、因缺少人生目标而难以奋发进取等等。在此基础上,陈老师结合亲身实践,向老师们推荐了积极心理学以及冥想与正念的一些有益做法。尤其是针对当前年轻一代学子因缺乏挫折经验而导致抗压能力严重不足这一问题,陈老师提出了“先扬后抑”的建议,即在指导学生、与之交流的过程中,不妨先对学生积极的一面(如优点、进步、成绩等)加以肯定与赞赏,然后再进行适度的批评指正。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事先处在积极正向的情绪体验中时,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否定负面的评价或意见,而不至于产生强烈的逆反、抗拒心理或是消极悲观态度。故平时多发现、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有些老师提出,在应对日常教学与沟通等事务的过程中个人精力与能量常常迅速耗竭。对此,陈老师则提倡通过冥想、正念来进行自我调节与注意力训练,这有助于保持平和的心态与持续的专注力,以及时恢复“元气”。


给老师们的几个建议(take-home messages

  • 定期与学生聊天,不妨以叙事结构展开;给学生释压和示弱的机会,化解消极情绪。

  • 经常表扬学生,尤其是对那些不太自信或是过于追求完美的学生。

  • 通过耐心倾听与接纳,破除学生的“阻抗”(可能表现为对自身缺点暴露的恐惧,也可能表现为愤怒,等等)。

  • 可以引导同年级的学生发挥同辈关怀的力量,“传帮带”互助。

  • 注意把握好分寸,不过分卷入彼此的生活。

  • 可以通过适当让博士生(或有科研意向的高年级学生)协助“打理”财务提高其进行科研预算的能力。


通过将近5个小时的集中讲授,老师们对于“倾听”这一沟通过程的重要环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大家集思广益,一个个案例分析引起了广泛共鸣。陈老师淡定从容的讲授风格与诙谐幽默的谈吐获得了在座老师们的好评,现场互动频繁,气氛轻松活跃。最后,心理系还向每位到场的老师赠送了由陈老师推荐的《非暴力沟通》系列书籍,本期课程圆满结束。



【求是导师学校】成立于2007年,是浙江大学贯彻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力举措。本期求是导师学校系列活动在学校统一培训活动的同时,也在各学部和学院(系)中同步开展,以充分调动各学部和学院(系)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主动性,发挥各学部和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第一线的优势。

本次培训活动面向全校各院系研究生导师,旨在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切实加强学术道德与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导师教书育人能力,强化我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同时促进导师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和沟通,促进师生形成良好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