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海贤,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阿里巴巴商学院特聘教授。曾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担任专职心理咨询师,期间开设《积极心理学》,颇受欢迎。
在“得到”开设《自我发展心理学》课程,付费用户超过87000人。
知乎ID:动机在杭州,拥有65万知乎粉丝。
撰写公众号“陈海贤”,关注粉丝达十万。
出版书籍《幸福课》,豆瓣评分8.8。
正文:
知乎六十万粉丝,公众号十万关注,得到课程八万多的付费收听用户,这些数字是许多人对于陈海贤的第一印象——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红”。然而陈海贤却坦言自己其实对于“网红”具有偏见,网红虽然很好,能够让别人知道,却不是他所看重的。“在自己的身份认同里,我是一个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士,我更愿意投入大量精力,思考如何使自己更精进一点”。这番话,推开了繁华,洗去了喧嚣,只留下一个不断追逐自我的身影。
有趣:生命本身就是涌动的力量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陈海贤老师(知乎ID:动机在杭州)从浙江大学辞职一事?”,这个问题被2095个人关注,被浏览了584622次。
为什么这个问题受到如此的关注?用陈海贤自己的话来说,因为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一边是浙大稳定的工作,一边是内心对于自由与专业的渴求。理智上思考,前者是实实在在的快乐,而后者是飘飘渺渺的情怀。大概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然而他选择了后者。他知道这条路未必好走,但却是自由的。
现在三年多过去,重新想起这个选择,陈海贤想到的形容是“满意”——这大概是他做过最满意的事情之一。因为他一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那就意味着去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去超越陈规戒条去追寻内心的理念,去创造活跃的、涌动的生命力。更何况他发现,之前失去的东西,又以一种不同的形式得到了。这可能就是选择有趣的代价与惊喜。
这样的选择对于陈海贤而言并不是第一次。当年硕士毕业的他在高校安稳地做着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两年之后便觉得不对劲,他发现生命的一些东西在萎缩。于是他选择了辞职,来到了浙大心理系读博士。在当时的陈海贤看来,学术是最有创造性的工作,而创造力是流动的智慧、跃动的生命力。有趣的是,当他真正走上博士生涯后,发现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博士并没有想象中的有趣。虽然如此,博士期间的训练让他收获了对语言的敏感、思维的严谨。
两度辞职,虽然都不知道走的路通往何方,却都是陈海贤想要走的路。因为比起顺从现状,他更愿意追寻生命的有趣。
精进:对于专业,心中总有一杆秤
心理咨询是陈海贤一以贯之的追求。从高中开始,他就想要走进心理,因此虽然心理学是出了名的“就业前景差”,却仍然因为兴趣而选择了它。之后更是难以割舍地选择了心理咨询的道路。
长期以来心理咨询便缺乏系统的训练体系,所以很多成长只能自己摸索。在浙大心理系读博士的时候,陈海贤对于自己“有点小自卑”,因为感觉受到的训练不够。虽然凭借自己的机灵可以做得不错,然而“凭灵感工作的和受到训练的人是不一样的”。
“我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够,就会一直想着自己的能力不够。那我只能去做更多的训练,只能往前看,一点点地艰难地进步,投入大量的时间,寻找好的老师。因为我知道如果不这样做,我的级别就永远这样。因为我的心中有这样一杆秤,所以才不断精进。”
为了不断精进,陈海贤一直在锤炼自己的语言。他说,语言,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思考方式。语言具有“远”、“近”之分,临床的语言是非常近的,仿佛在讲听者身边的故事。只有把知识和很近的语言联系起来,才能让语言真正地触动人们,启发人们思考。因此在读博士期间,他不断地输出——学术写作、知乎问答,专栏文章写作……在多样化的领域内,打磨语言的力量。
诚然如此投入,实际上陈海贤的生活并没有他的语言那么平稳,他的内心是焦虑的。正如他经常介绍自己是一个“内向敏感而又纠结”的人,在做咨询师的过程中他的焦虑始终存在,这份焦虑来源于外界压力,也来源于自我的期望。然而正如网球运动员、亚洲首位大满贯单打冠军李娜所说的“独自上场”:带着教练、亲人、许许多多观众的期望,背负着几百万奖金的压力,但当我站在网球场,我必须放下这些,而是全心全意关注每一球,打好每一球。陈海贤也是如此。当他走进咨询室的瞬间,他就必须把焦虑放下,全身心地聚焦于咨询。这是对来访者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精进。
思考:输出让知识变成具体的形状
输出是陈海贤一直在做的事情,正如创造力是他一直追求的内涵,二者相得益彰。从知乎到《幸福课》,再到《自我发展心理学》,通过平易近人的输出方式,陈海贤尽力将对生活的思考与创造转变为具体的知识,由此收获了一大批追随者。
一开始知乎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网站,作为最早注册的一批用户之一,基于“问答”的天性,他开始回答一些网友提出的问题;谁知回答着、回答着,知乎壮大到今天这般程度,他也有了六十五万的粉丝;后来他攒了攒文章,写了《幸福课》这本书,在挑剔的豆瓣上评分竟然还有8.8,而且还入选了2017年的豆瓣年度图书榜单;接着在得到上开了一个《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已经有八万多人付费收听,好评无数。
这些经历听起来令人敬佩,然而对于陈海贤而言,却是输出的附属品。知乎于他而言是一个实践的地方,问答的反馈令自己成长;《幸福课》也是他的训练,为了向世界呈现自己;《自我发展心理学》是对语言的打磨,将道理转化为真正懂得的状态。
陈海贤认为,输出能够让知识变成具体的形状。知识本身并不以实体存在,也谈不上对我们的生活具体有何种意义;但输出,可以赋予知识形状与意义,真正转化为我们“看世界的眼光”。为了让道理真正内化为看世界的态度、做事情的方式,就需要足够的创造力,需要把知识变成具体的形状、变成生活中的故事。
得到上的《自我发展心理学》获得了很多关注与欣赏,对陈海贤所投注的心血来说也许是最好的报答:他花了半年之久去酝酿、沉淀这门课程,开始设计后又无处不去细细打磨,精益求精。这门课里他想要传达的一个最重要的道理是:并非有一个自我,随着人生经历的起伏而不断变化发展;而是随着境遇不断展开的那个过程,就叫自我。课程涵盖的范围从行为到认知,再到关系、转折期,由细微变成宏大,直到将个体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
在设计《自我发展心理学》时,陈海贤努力提炼自己的思考,不断地深入;他决不满足于一般性的知识,而是会去探寻深层的连接,寻找“打通”的点,由此形成系统而深度的知识。而在输出层面,他则努力用“很近的语言”输出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他背后所积淀的思考。这样的尝试也传达给了课程听众,许多上完《自我发展心理学》的听众都对于内容赞不绝口。有趣的是,其中有一位是阿里巴巴的员工,他将此课程推荐给了领导。领导说:“我见过很多的老师,也就是那样。”原本想听一两节就作罢,不想试听之后欲罢不能,感叹到“确实很不一样”,一口气听完了所有课程;也因此特意邀请陈海贤到阿里巴巴进行了几次分享。由此可见其输出的形状足够美妙动人。
给浙大学子的寄语
一个追求有趣与自由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内向敏感而又勇敢的探索者,一个孜孜不倦的实践者,陈海贤一直在走自己的路。他想和浙大的年轻后辈们说,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不必在意这条路是不是有人走过、或从无人问津,也不必限定它为特别的形式,学术、事业单位、从商、写作都可以,但必须是自己的路。因为如果正在走的路是自己不愿意走的,或者被逼迫着走的(包括一定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那么人就不会快乐,会在半夜醒来感觉内心有种失落感。所以只要是走自己的路,就都是好的。
文字记者:魏艳萍 崔宝今
图片来源:陈海贤 部分来自网络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