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新闻动态

【海外交流】记印尼CRCEP项目(三)

发布时间:2019-03-04阅读量:441

感受日惹文化底蕴

        11月20日,印尼伊斯兰大学的师生们带领参与“国际科研合作交流--印度尼西亚”项目的师生参观了婆罗浮屠以及塔曼萨丽,深切地感受到了印尼文化的神韵。

       上午,我们参观了婆罗浮屠(Borobudur Temple),站在其脚下就能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气势,甚至惊讶于这样宏伟的建筑。婆罗浮屠大约于公元750年至850年间,由当时统治爪哇岛的夏连特拉王朝统治者兴建。可是后来因为火山爆发,使这佛塔群下沉、并隐盖于茂密的热带丛林中近千年,直到19世纪初才被清理出来。它与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窟并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迹。婆罗浮屠是作为一整座大佛塔建造的,从上往下看它就像佛教金刚乘中的一座曼荼罗,同时代表着佛教的大千世界和心灵深处。塔基是一个正方形,边长大约118米。这座塔共九层,下面的六层是正方形,上面三层是圆形。顶层的中心是一座圆形佛塔,被七十二座钟形舍利塔团团包围。每座舍利塔装饰着许多孔,里面端坐着佛陀的雕像。在参观时,我们发现许多雕像已经不完整,而且抚摸着石城墙更能感受其历史积淀。

       下午,我们参观了塔曼萨丽(Tamansari),其不同于婆罗浮屠的更是一种宁静和优雅。塔曼萨丽建立于18世纪中期,这座皇家花园有许多功能,如里面有休息区域,工作区域,冥想区域,防御区域和藏身区域。导游带领我们参观了泳池、侧房以及还有地下建筑并向我们讲解了这些建筑,在这些地方他们可以弹奏乐器、玩木偶,甚至做spa。

       在晚上,伊斯兰大学的同学带领我们去当地商场感受不同印尼风味的商品。在欢声笑语中,一天的旅程就这样结束,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印尼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别样特色,并且在旅程中积极与同学交流增进了友谊,为第二天的学术活动提前进行了一番润色。

image.png 

  11月21日上午,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赴印尼CRCEP团队来到了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大学参加学术交流。

  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大学是印度尼西亚第一所国立大学,拥有长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倡导学术自由、思想多样性、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和创新的潜力。它收纳印度尼西亚最大宗教团体,伊斯兰教的学生。宗教性也使得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大学有着十分独特的习俗与文化。

  我们的到来受到了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大学丰厚的招待。经过短暂的车程,上午九时,会议正式开始。开幕式中,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大学心理系系主任和副校长进行了致辞,代表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的马剑虹教授、林伟连主任,与河南科技大学代表也进行了致辞。并由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大学念诵古兰经、表演民族舞蹈,会议正式开始。

  会议中马剑虹教授和他的印尼留学生托尼进行了题目为“Reentry Adjustment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的学术报告,交流了部分经验。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大学许多学生来旁听报告。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大学方也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双方进行友好的学术交流。交流结束,我方与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大学交换了礼物,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大学招待我们在会议厅午餐。

 会议结束,双方均有一定收获,加深了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与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大学的长达7年的友谊,促进了国际交流与跨文化研究的开展。我们的学生也因此收获了知识与能力。

 11月22号,我们开始了文化体验正式的第一天。当天早晨,我们去了一些有当地手工作物和文化特色的纪念品商店和本地的商场。之后来到了当地著名的海滩,领略沙滩和海水的自然风光。由于位于较中心的区域,它是众多游客首选的海滩。海滩上有各国来游玩的游客,而提供座椅、冲浪服务的当地商人也热情地用简单的中文、日文甚至韩文和我们打招呼。我们在海滩上待到了日落时分,欣赏了壮观美丽的海上日落场景,简单而又心满意足地结束了第一天的文化体验生活。

image.png

image.png 

 

  在印尼的旅程已接近尾声,一大清早我们便乘车去往当地一座神庙。作为著名的海边庙宇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奇异的景观。

  庙坐落在海边一块巨大的岩石上,每逢潮涨之时,岩石被海水包围,整座寺庙与陆地隔绝,孤零零地矗立在海水中;只在落潮时才与陆地相连。很遗憾我们抵达之时,海水已然上涨,只能在崖边远远地眺望着那座不大的庙宇。

 神庙的门口有一股泉水,据说是请祭师作法,感应到这个地点,然后把这个地点上的岩石凿开,一股清泉就涌上来了。即使在大海上,泉水还是甜的而不是咸的。据说泉水已经流淌了100多年没有断流了。在泉水前面可以拜神明。虔诚地拜过神明后,等待在一旁的祭师会在你的头上洒一些水,在额头上粘几粒生糯米,然后就放下捐赠的钱,向外面走21步不要回头。

  传说额头上粘的几粒生糯米如果两小时不掉下来的话,把糯米放到钱包里就能发财。

  神庙并不大,一个小时后我们便赶往了另一个目的地。这个经典的名字的源于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传说很久以前一对青年男女相爱,却受到父母的阻挠,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双双在此跳崖。从此,青年男女都怀着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到此游览遐思,情侣们必定会在此进行合照,以期待爱情的美好长久。第一眼就被拍岸的海浪迷住,波纹几乎像精美的艺术品。虽然占据绝佳地理位置,游人却比刚去过的神庙要少的多,也有可能是面积大的缘故。这里还有很多搞笑的猴子,会趁人不备将眼镜,饮料等物抢走,用以食物交换才会还回。这里悬崖边的视野很是开阔,可以在这里看落日。对相恋中的人来说,去关岛而不去恋人岬,好比错过了古老传说对自己的姻缘祝福。与婆罗浮屠神庙相似,进景点前需要围上纱笼。如果你的裙子过膝盖,那么系上一条橙色的腰带即可。规定服装更多的是表达尊敬的象征。

  游览海边的景点总让人精神开阔,虽然太阳很近很烈,听着节律的潮汐声,内心也随之平静。而对于印尼宗教寺庙,传统文化的了解也由此产生了特别意义。

 image.png 

 

  今天,我们在小伙伴的带领下,领略了印尼当地独特的文化氛围,当地的民族特色服装尤其令我们印象深刻,分别包括可巴雅、巴迪克以及纱笼。

  “可巴雅”(kebaya)是印尼和马来西亚妇女穿着的一种传统女衬衫,它一般使用透明的纱质面料制成,高档的“可巴雅”会采用绵和丝绸刺绣。早期,可巴雅流行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缅甸,泰国南部,柬埔寨和菲律宾南部。制作可巴雅的布料有些是丝绸,棉布或半透明尼龙或以聚酯等等的布料。可巴雅大多数运用刺绣作为装饰,以野花野草或各种各样的花卉作为花样。可巴雅常常会与纱笼,传统蜡染布料,织金锦或五颜六色的布料一起穿搭。 可巴雅作为印度尼西亚的民族服装,但是它已影响整个爪哇群岛的服饰。

  巴迪克是印尼特有的一种蜡染花布,也泛指用这种花布制成的服装,被印尼人视为国服。在印尼有这样一种说法:喜庆时刻如果不穿巴迪克,就不算完美。印尼政府规定,凡参加全国性的重大节庆如独立日、建军节和正式的外事活动,政府官员都必须穿国服”——巴迪克长袖衫。另外,在一些隆重的社交场合、开斋节团拜仪式上,有身份的人一般也要穿国服尼的纺织品是其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其中的巴迪克蜡染技艺更是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印尼方面精选的纺织品,几乎都是历史在100年以上的珍藏品,其中不少纺织品是用金银丝线织成。印尼蜡染布的图案各式各样,从阿拉伯书法、欧洲的花束、中国的凤凰,到日本的樱花、印度的孔雀,体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影响。

 纱笼类似筒裙,由一块长方形的布系于腰间。所用的布料多种多样,有纯棉、真丝、化纤、织锦缎等等,当然纱笼的款式也不尽相同。印尼的妇女爱穿纱笼,一袭纱笼裹在腰间,恰到好处地将她们优美、苗条的身材轮廓勾勒出来,在走动时随风摇动,轻盈、俏丽、柔媚多姿。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最多的还是纯棉质地的纱笼。这种纯棉布被称做印尼国布,不仅穿着舒适、柔软,而且美观、实用。布的纹路很细密,手感滑爽,透气性好,不仅吸汗通风,还能抵挡紫外线。纱笼的图案设计也非常讲究,有手绘的也有印染的,多以植物花草为主体,色彩搭配艳丽、和谐。

  在听完小伙伴的介绍后,我们不禁啧啧称奇,原来里头有这么多讲究,今天又是有收获的一天!

image.png